電腦組裝選購指南 - CPU 中央處理器 - 型號怎麼看?怎麼挑選?及推薦方向 (2020/8)

電腦組裝選購指南 CPU篇

前言

CPU(中央處理器)目前有兩種品牌可以選擇,Intel和AMD。以往都是Intel獨占鰲頭,但今年勘使AMD迎頭趕上,在製程(7 nm)上有很大的進步,效能有大大提升,加上售價平易近人,越來越受DIY自組電腦的使用者歡迎。

俗稱擠牙膏廠的Intel依然維持14 nm(奈米),雖然Intel說這是14 nm++,多了兩個普拉斯,但14 nm還是14 nm,縱使在14 nm的製程上,效能、頻率已經發揮到極致,可是功耗增加則沒辦法避免。以往Intel的CPU價格都很高,好在有AMD的進步,也讓Intel的價格也跟著降下來一些,以保持價格的競爭力。

兩家互相競爭是好事,最受益的就是消費者的我們,可以有更多選擇,而且會是用比較合理的價格購買。

這篇會以一般桌上型個人電腦,使用的市售CPU為主,主要用途是家用、娛樂、遊戲、文書等,簡單說就是可以打打電動、處理文書、看看片,做些像是剪片、寫個小程式的興趣的電腦,會以Intel Core i3-9、AMD Ryzen 3-9系列為主。

我想DIY市場或者會看到這篇的您,也是為了組一般使用的個人電腦,至於商用通常也不會選擇自組,而是走品牌機居多,因為保固、服務等。至於專業使用像是機器學習、工業設計、伺服器等的用途,小弟不才沒有涉略進入,就不方便表達意見了。

這篇先介紹一下兩家的型號、簡單的規格等等,還有介紹一下,在購買的時候估價單上都有一大串文字的意義,再來談一下效能、價格和性價比(CP值),最後是依照使用來建議購買的方向。

兩家的型號

除了型號,也額外加一點,估價單上總會附帶一些其他資訊,這裡也順便大略解說一下。

Intel 英特爾

先隨便貼一個原價屋估價單的一個當作範例,商品描述可以濃縮到這一行,想必是有它的道理,那我們分段來看看,這些一段一段的敘述是什麼吧。

Intel i7-10700K【8核/16緒】3.8GHz(↑5.1GHz)/16M/UHD630/125W (不含風扇)【代理】, $11900

品牌

Intel 是這顆CPU的牌子,目前個人電腦的CPU就只有兩個品牌可以購買,另一個是AMD。

型號

i7-10700K

品牌系列

i7是指Intel Core i7,Core i是Intel的一個子品牌系列,中文名字是酷睿,台灣通常是直接稱Core,大陸則是多稱為酷睿,而Core 又有依等級分i3、i5、i7、i9,數字越大則是越高端地處理器,另外還有特殊的X系列,偏向專業使用的CPU。

目前還可以看到另外兩個入門級子品牌,Pentium(奔騰)和Celeron(賽揚),這兩個子品牌的名字,相信很多人有點年紀的人都不陌生,不過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。現在如果要組新機,至少也會加幾百塊錢,升級到Core i3,不太會去考慮這兩系列,還會用到的情況,比較常見大概就是辦公室的文書電腦。

世代

目前Intel Core最新是10代,今年(2020)才出,因為十代變成十位數,所以比以往的型號多一位數,例如:9700K。大部分的情況都是買新不買舊,特別是增加核心數的世代,效能都會有明顯增長,如果價錢沒有差夠大,買到舊的世代就虧到了,例如:i5-7400(4核4緒)和i5-8400(6核6緒)。不過如果有這種效能差距,CPU的單價也會被直接影響,舊世代的版本賣不好,就會慢慢降價。比較容易買到比較不划算的,通常是在套裝機和筆電上,因為通常價格上的反應比較慢。

另外還有製程提升,不過近年來Intel似乎進度有點慢,所以目前5年來都是14 nm,大多只有升級一點點時脈,所以有些少數情況,例如新出的時候售價偏高,這時前一代性價比就可能更高一點點,當然也是要看使用的用途、跑什麼軟體等等,還有後續升級相關等等因素可以考量。但通常絕大多數的情況,買最新世代的就對了

型號規格

一樣是數字越大就越高階,桌上型電腦比較常見的i3系列100、300,i5的400、500、600,i7的700,i9的900,另外還有非整數的、比較特殊的型號,比較冷門就不多做舉例了。上面看的出來比較常見的只有i3、i5有多種規格,主要就是差在頻率,而這三碼的型號,通常有到600以上才有K版(無鎖頻),一般購買i5系列在400選擇居多,在升上去就跳到i7,不過還是要考量頻率、溫度、功耗、價格和使用需求等等來決定。

後綴

這裡的範例是K,代表是無鎖頻,可以依自己需求超頻,另外還需要搭配Z系列的主機板。這指的超頻不是Intel Turbo Boost(渦輪加速) 自動超頻,是不是K版都可以Turbo boost,如前面一小節型號規格說的,通常都是在比較高階的型號才有K版,K板也有更高的頻率,效能更強,這樣也有做出一點市場區隔,自然地價格也會貴一點。

桌機組裝常見的F,代表是沒有包含顯示晶片(內顯、內建顯示核心),所以F版的CPU必須要有額外搭配的顯示卡。現在特別是家用主機的大多會配一張顯示卡,以加強電腦的娛樂效果,內顯功能則是放置不用,所以沒有內顯的CPU也越來越多人使用。F版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,就是比較便宜一點。

現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就是無後綴、K、F和組合的KF,這幾種。

核心/執行緒

【8核/16緒】

前面的8核是實體CPU核心數,理論上是越多越好,當然價格也會直接影響,再來就考慮是用在哪方面,以遊戲來說大部分都是支援多核心,但如果是比較舊的軟體,可能只有支援1-2核心,甚至單核心,就算有8核心,實際上也只有一個核心在用,不過一般使用有多的其他核心也是有用處,像是還開個網頁,或者同時開很多軟體,這樣都是有幫助的。

後面的16緒是指執行緒數量,大陸稱作線程數,執行緒就是在實體上虛擬的邏輯核心數,通常是兩倍,可以在支援多執行緒的程式增加一些性能。這種多執行續在Intel稱作超執行緒HT, Hyper-Threading。這相對於實體核心數影響就比較小一點,但是有也是更好的。在9代大部分的都沒有超執行緒,可是到10代都加回來了。

頻率

3.8GHz(↑5.1GHz)

指的是CPU的工作頻率或稱時脈速度,單位是用GHz(gigahertz),每秒CPU執行幾個週期這樣。一般來說頻率越高,CPU越快,但是是要在相同品牌、核心數、架構、製程下相比才比較有意義,例如AMD和Intel的CPU就算頻率相同,效能也不一樣。

前面3.8GHz指的是基本工作頻率,可以用來做為同級的CPU的效能參考,如i5-10400是2.9GHz和i5-10500是3.1GHz,兩者差別就只有0.2GHz,後者效能會更好一點,但差別0.2實際上的效能差距並不會太大。再舉個反例,i5-2500是3.3GHz和i5-10500是3.1GHz,由於是不同世代(2 vs 10)、製程(32nm vs 14nm)還有核心數等等,即使帳面上的2500的頻率高0.2GHz還是比10500效能差很多,所以這樣比較是沒有意義的。

後面括號內寫5.1GHz,指的是單一核心的Turbo boost(渦輪加速)最大超頻,至於全核心到多少,像是10700K Turbo boost全核最大頻率是4.7 GHz。渦輪加速就是CPU的一種自動超頻,會依照你的電源、溫度、使用情況等等,自動提升一個或多個核心的頻率,這是一個很好用的功能,省去不少以往超頻設定要帶來的麻煩,還可以提升一定程度的效能。

對手的AMD的CPU也有類似的功能的設計,叫做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(PBO),做的事情也是差不多。

快取/內顯/TDP

16M/UHD630/125W

16M指的是CPU的L3共用快取容量,理論上也是越大越好,而要在相同架構下相比才有意義。

UHD630是內顯的型號,前面型號的後綴有提到,如果後綴是F的CPU型號就沒有內顯。目前10代Core系列都是配UHD Graphics 630,這個內顯的效能和顯示卡有一大段距離,看影片、作文書、上網是沒問題,但是玩遊戲的話,可以玩像是英雄聯盟(LOL)畫面負載比較低的遊戲,更要求顯示的遊戲就應該就跑不動了。

125W是Thermal Design Power(TDP),中文是熱設計功耗,是一個CPU產生多少熱的參考值,單位是瓦,數字越大代表需要更好的散熱,如果散熱不夠力,會導致CPU降低頻率工作,以降低溫度。這值是寫在基頻上的平均值,所以實際使用上的功耗還會因為渦輪加速、超頻等因素可能會更高,所以如果在挑選電源供應器的時候,都會比TDP標示的選擇更高一些,散熱裝置也是。這範例i7-10700K是較極端的例子,剛好是一顆很熱情的CPU,才有到125W的TDP。

風扇(散熱器)

這範例寫不含風扇,指的不是買電腦還送一台吹人的風扇,指的是原廠散熱器,這範例是K版CPU,K版CPU皆沒有包含風扇(散熱裝置),都要自行購買CPU散熱器。CPU散熱器又有分,塔式散熱器(塔散)、下吹式散熱器、水冷。塔散用在中階以上的CPU,下吹式比較多用在比較小的機箱,水冷大多是給高階CPU使用。原廠給的風扇是比較簡易的下吹式散熱器,如果不是只做文書使用或很少使用的電腦,還是建議可以額外買更好一點的散熱器替換,不僅溫度低,而且還更安靜。

代理/平行輸入

就是俗稱公司貨和水貨,代理就是跟台灣代理商進貨的,差別是送修可以直接找代理商處理,平行輸入(常稱平輸)就要自己找Intel寫RMA(退貨授權),平輸價格通常會低一點點。

雖然CPU有全球保固,但個人會比較建議買公司貨為主,原因是萬一如果出問題會比較好處理,二來是水貨的優惠幅度太小了,如果真的要便宜又不怕麻煩,那不妨去美國的亞馬遜或中國的京東那種大型網站逛,或許會有遇到心動的價差。

腳位

十代CPU是1200腳位對應的是400系列的主機板,九代是1151對應300系列的主機板。Intel比對AMD是腳位和搭配的主版晶片常常在換,所以如果要升級下一代的CPU要連主機板都要換。

架構代號

架構簡單說就是設計方式,而且都會取個名字作為代號,8代和9代Core是Coffee Lake微架構,10代是Comet Lake微架構。在每一代如果架構代號有換新名字的話,通常代表更動的比較多一些。

AMD 超微

看完了Intel,再來看一下AMD的CPU在原價屋估價單上的樣子。

AMD R7 3700X【8核/16緒】3.6G(↑4.4G)65W/36M/7nm/PCIe4.0 盒裝 (禮券500+厚底拖), $9570

品牌

AMD是全名Advanced Micro Devices的縮寫,中文是超微、超微半導體,是目前和Intel對打的一家CPU品牌。

型號

R7-3700X

對比Intel型號看起來有點相似,但又有點不同之處,這就一個一個說。

品牌系列

R是指AMD的一個子品牌系列Ryzen,而Ryzen又有分級3、5、7、9,數字越大代表越高端。另外還有Ryzen Threadripper,是超多核心系列的,給偏向專業使用的CPU。

低階的還有Athlon 3000G,跟Intel的奔騰和賽揚系列一樣,除非是極低效能需求,不然不太建議。另外還有A8系列就更不用說了,28 nm製程,已經是上上個世代的產品,不太需要考慮。一般自組還是建議使用Ryzen系列的CPU。

世代

這裡的3就代表是Ryzen(銳龍)第三世代(Zen 2),不過有一點要特別注意,有內顯的CPU(型號G或GE結尾)和無內顯的不能直接比較,有內顯的CPU世代這碼的數字和同架構的無內顯CPU相比會多1,例如R5-3400G和R5-2500,兩者是同架構的,其實這才算是同世代。所以有無內顯的CPU,定位上不太一樣,還是分開看比較好。

原則還是買新不買舊。Ryzen目前是出到3代,AMD的CPU和Intel差別比較大的是,每一代CPU出了之後,價錢都降比較快,特別是下一代一出,上一代可能就快一半價錢了,還是以使用需求和預算來考慮。最多的情況還是建議買新的,但是剛出的時候價格太高,可以等一點時間讓他回到市場接受的價格之後入手。

型號規格

AMD Ryzen也和Intel Core系列型號用類似方式,R3有100、200、300,R5有400、500、600,R7有700、800,R9有900、950等,數字越大就越高端。和前面世代一樣,有無內顯的CPU分開比較。

後綴

X的後綴是最常看到的,網路上大多是說有更多自動超頻的技術,但看了AMD官網半天似乎沒有寫明確的定義,只有確定基本時脈(頻率)和最大超頻時脈是比較高的,簡單說就是效能比較好一些。

XT的後綴是近期才有的,再特挑體質比較好的CPU,基本工作頻率和X版相同,價格則高了一千塊以上,這就個人認為就比較沒必要花這個錢了。

G的後綴是指有內顯的CPU,GE則是有內顯而且是省電版本。

AMD的CPU都沒有鎖頻,可以自行設定超頻,不像是Intel的CPU要K版的才沒有鎖。

核心/執行緒

【8核/16緒】

這部分和Intel相同,原本Intel Core 9代的時候核心給得很少,不過在AMD向來核心和執行緒都給很大方的壓力下,Intel 10代也把核心數增加了。現在AMD的CPU核心數依然還是給得很多,例如R9-3900X就給了12核/24緒,相比i9-9900是10核/20緒。

頻率

3.6G(↑4.4G)

一樣前面是基本工作頻率,後面是自動超頻的單核最高時脈。乍看之下AMD的最高時脈比Intel低不少,但是如在Intel頻率部份說的,這在不同品牌、架構、製程等等,的情況之下相比意義不大。

AMD的自動超頻叫做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(PBO),其實和Intel的Turbo Boost意思差不多,CPU會依照供電、溫度、使用等條件,自動調整工作頻率。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可能AMD發展得比較晚一點,穩定度似乎還沒有Intel做的那麼好,通常還是會開啟PBO的功能之後,再手動調整一點設定,如電壓位移等等。

TDP/快取/PCIe4.0

65W/36M/7nm/PCIe4.0

這的65W指的是TDP,AMD Ryzen現在是7 nm,相較於Intel製程上有優勢,所以功耗會比較小一點。但在散熱方面還是需要注意,中高階的發熱量依然是需要注意的,沒有壓製好的話也會導致保護後效能下降。

36M是指快取,這部分也跟前面Intel快取的說明相同。

7 nm指的是製程,因為Intel目前最新的還是14 nm,這是目前AMD CPU的強項,所以會特別列出來。

PCIe4.0,這也是一個AMD目前領先的技術,目前作用應該只有SSD的傳輸影響較大,而且支援PCIe4.0的SSD還不多,而且價格應該也蠻貴的。算是在發展中的功能,還有可以觀察一段時間。目前Ryzen 2的CPU才有支援,而且要B550或X570的板子才有做4.0的插槽。

內顯

型號的後綴部分包含G的是有內顯功能的CPU,顯示晶片全名有點長Radeon™ RX Vega 11 Graphics,通常會簡寫成Vega 11這樣,比較常見的是Vega 8和Vega 11,11強於8,和顯示卡比較的話11大概是1030的等級,AMD的內顯比Intel的內顯效能強不少,如果用來玩遊戲,解析度1080p下LOL和CSGO都可以到60幀。

散熱器

AMD給的散熱器算是還不錯的,這點比Intel大方許多,高階的CPU甚至還是附會發光的下吹式散熱器,散熱能力是基本夠用,Ryzen 7系列附帶的Wraith Prism散熱器來說,大概和1千元左右的塔式散熱器解熱能力接近了,唯一的缺點就是高轉速的時候聲音頗大。

通常會建議額外買散熱器,但這要看個人使用,如果是作為娛樂用途,免不了要打電動,主機玩遊戲的時候負載高,散熱器嗡嗡作響就會有點干擾,就會建議換,除了溫度更低而且更安靜。如果都是低負載使用,原廠散熱器也不會轉到高轉速而變吵,而且散熱能力也夠了。

架構代號

Zen -> Zen+ -> Zen 2

這點和CPU的型號說起來有點彆扭,第一代的還不是問題,像是R7-1700、R5-1600X等,型號上的1說是1代Zen沒有衝突,可是到了Zen+,型號是R7-2700、R5-2600X等,這時候型號的2說是第二代,但是卻又不是Zen 2是Zen+,實際上R7-3700、R5-3600X等,才是真的Zen 2。

腳位

AMD Ryzen系列這幾次腳位都沒有變更,都是AM4插座,原則上都插得上去,只是比較舊的板子要更新BIOS,但是如果要發揮最大效能,還是搭配最新的主機板晶片最好,價錢自然就比較貴了,可以在預算中間做考量。另外高階CPU還要考慮版子的供電。

代理/平行輸入

這部分與前面Intel相同。

贈品

AMD的CPU蠻常送東西的,促銷還蠻有一套,比較常見的是送遊戲。

效能比較

前面先大概看一下,估價單上的訊息是什麼意思之後,現在來比較一下效能,買電腦主要兩因素就是用途和預算,用途就看需要多少效能,找出適合自己的CPU。

天梯

市售常見CPU天梯2020/8


列出了現在台灣市售常見的CPU,並且加入了各前一代的CPU做為參考。Intel我沒列出F版的CPU,因為只少了內顯,沒有影響。AMD我沒有列入XT版的CPU,因為效能差距和X版差別太小,大多只提升一點點,目前價格偏高,要超頻的話提升幅度也有限,所以也不太建議選購。

這裡也可以看到前一代幾乎都是被降一階,所以通常都是建議買新不買舊。不要聽到賣家標語打"爆殺i7"之類的,賣個5000好像很便宜,買到賺到,通常都是很多代以前的古代i7,價值可能只有幾百塊,性能可能連現在初階i3都不到。

另外還有最近有蠻多討論的4750G等,幾顆新賣的CPU型號,目前是不零售,而且參考也不多,所以也不加入。目前只知道4750G效能應該和3700X差不多,而且還帶有Vega 8的內顯,等之後有更多資料再更新了。


Intel Core第10代的CPU頻率被拉的很高,特別是K版CPU在單核心上有很高的效能,但也帶來了缺點就是高功耗。AMD的R9系列由於核心數本身就比較高,特別是3950X有16核心,所以多工上會領先許多,但是單核的效能就沒有那麼高,而相同核心的情況下AMD製程比較先進,一般的軟體綜合表現高。天梯圖只是大概,即使看起來同等排序,實際還是會因為用途有不同,而各有優劣,這大概分兩部分說明,生產軟體和遊戲性能。

生產軟體性能

先以生產軟體來說,像是解壓縮、影音轉檔、剪片等等,主要就是看多核心的表現,AMD的R9大概是完勝同級的Intel i9,3900X大部分都是比10900K表現要好一點點,畢竟就硬是多了兩個核心。至於R7系列也是贏過i7系列,製程進步的優勢,即便是10700K大概也是和3700X性能相當,中階部分3600則和10600K接近,但勝過非K版的中階。

生產軟體的效能通常和一些跑分軟體結果比較接近,實際使用還是要看軟體支援多少核心和對於哪家的CPU優化程度比較高、超頻等等的因素,但是可以看的出來越高階的CPU效能會更好一些,如果沒有生產軟體的這些需求或是很少使用,中階以下的CPU就可以有不錯的一般使用流暢度了。

至於比較低負載的軟體,像是文書用途Office系列等等,初階CPU例如i3、R3等級就可以順暢的使用,所以大部分都不會特別比較。

遊戲性能

如果以遊戲來說,因為很吃單核心的頻率,使得情況變得相反,Intel大多是領先同級的AMD CPU,即使核心數量很多,但是遊戲不需要那麼多核心的高負載,像是Intel中階的10600K,因為K版頻率又更高,就可以有比3900X高的遊戲幀率。中階以上都是Intel遊戲表現較好,中階以下因為頻率沒那麼高,才變成同階有差不多水準。

AMD的CPU從中高階開始在遊戲表現,都提升不大,因為主要提升的是核心數量,對於遊戲影響有限,但也有好處,例如對於同時遊戲外做的事情有幫助,像是遊戲同時又開網頁、做實況等等。Intel則是有靠著高頻率在遊戲上面表現佳,另外也有是對遊戲的優化方面做得可能更好一點。

遊戲性能有一點一定要提一下,遊戲性能通常都是遊戲幀率來作為基準,CPU的效能會影響到遊戲的流暢度,但是不是影響最多的,如果要以提升遊戲幀率為主,只要在CPU不會成為瓶頸的情況下,應先以提升顯示卡的等級優先。目前大部分的遊戲,大概中階最低的CPU如3600或10400都能流暢運行,不會拖累到顯示卡的效能。如果再把CPU換更好一點的,一個階級可能只影響1-3%左右而已,如果是更舊或更低要求的遊戲影響更少。

這一代Intel都在宣傳遊戲性能多好,隨便搜尋比較確實都贏同級的AMD CPU,例如10600K vs 3600X,但是其實都是贏一點點,100幀多3幀之類的,其實幅度並不算太大。一般遊戲大概只有射擊遊戲比較要求上百的高幀率,但大部分的遊戲像是GTA5、巫師3等等,可以穩定60幀已經是非常流暢了,這部分還是要看個人的使用。

CPU超頻

稍微聊一下超頻,這裡說的超頻不是指自動超頻像是,Intel的Turbo Boost或AMD的PBO,那是CPU會自動調整頻率依照使用和其他條件等,提高頻率的是指部分核心。而通常超頻指的是全核心調整到一定的時脈。

一般使用者其實很少用到,大多是用CPU的預設下去跑,原因是效能提升影響有限,但是要處理溫度等設定和穩定度的麻煩,要超頻越高幅度穩定性越難拿捏,一個不小心就當機了,還有超頻也可能會影響設備的壽命。

舉個例子,假設現在要用繪圖軟體渲染一張3D圖,預設頻率跑19分鐘,超頻全核心到算極限,變成17分鐘,渲染3D圖會用到全部核心,這樣算大概節省11%時間,但是CPU變得太熱,空冷散熱器會壓不住,要換水冷,加上有可能當機的風險,還有來回測試的時間,其實沒有很划算。如果不是會直接使用全核心的軟體提升的幅度會更小,像是剪片和影片輸出,其實都不會用到全部核心100%,所以提升更為有限。生產軟體通常更注重的是穩定性而不是額外的效能。效能不夠的話,比較多會選擇時間換效能、換CPU,甚至乾脆用第二台電腦分攤來跑。

遊戲的話,影響的幅度也不算很大,就跟前面說剪片一樣,不會用到全核心100%的CPU,反而是更吃重少部分核心的頻率,所以自動超頻大多是足夠,超全核心即使是超到非常高,也只比預設加上自動超頻的水準高一點點,好一點可能會提升個1-3幀率,但是分母是百幀,實際玩起來影響不會很大,甚至是感覺不到,會比較有感覺的是電費和高速運轉的風扇。

超頻沒有那麼差距太多的性能,那像是Intel的K版CPU有什麼好處?

K版的CPU基本工作頻率就高出不少,即使是自動的Turbo boost頻率也可以跑到比較高,效能本身就會高出一些,加上配合Z版的主機板相較於B版,除了通常都配有更好的供電,讓CPU更容易發揮效能,還可以超頻記憶體,加上整體的配置比較好一些,會讓整台電腦更高一個檔次。所以K版的CPU即使不超頻,還是比一般版效能高出一節。

另外AMD的CPU基本都是沒有鎖頻,是可以超頻的,X版CPU差別是頻率比較高,但是AMD的CPU可以的超頻空間很小,原因是他家的CPU幾乎已經把能超的幅度都超得差不多了,才拿出來賣,相較至下,如果要玩超頻Intel的CPU會比較好有趣,因為可以超的幅度比較大。

超頻現在比較偏向於兩種使用者,一是超頻玩家,和一般使用者不太一樣,把超頻算是一種興趣,跑分、測試的過程都是一種娛樂,或者是想挑出用最少電壓就可以更多一點的頻率又可以穩定的稀有CPU,俗稱大鵰CPU。另一種是想要更強的性能,例如用當代i9的CPU的遊戲玩家,遊戲效能就是跑到這樣,想要讓幀數在更多一點,但沒有更好的CPU可以買了,那就超頻吧。

價格、性價(C/P值)比

平衡一下,畢竟我不是原價屋打手,也加入欣亞的價格,乍看之下欣亞賣比較貴,但是欣亞組裝通常都是靠組合價的折扣,可能還會更便宜一點,這裡只有列出單賣(非組裝價),而且是代理的價格。這裡也沒有列出AMD XT版本的CPU,大約多出1-3千不等,主要是賣信仰的,不列入考慮。

市售CPU價格表

紅色部分是近期在組裝板比較常見到的熱門型號。表中可以看出來,同階的Intel售價比AMD高出一些,不過會先排除掉3950X那算是比較特殊的CPU,而且購買的人也不多,中或低價位通常是最多人的選擇。

品牌價值

儘管AMD的CPU品質已經相當高,但Intel的CPU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,就是品牌價值。Intel輾壓AMD多年,有非常高的市占率,在路上隨便問,可能也沒幾個人聽過AMD(超微),但是聽過Intel的卻不少。對於沒有涉略電腦零組裝的人,說CPU選用AMD的話,可能的反應是:「沒聽過欸,怕怕的。」,這種狀況可能就可以把這品牌價值,也算進去當作選購的考慮了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叫做信仰或者,這就可以不用多考慮了。

另外,Intel的CPU比AMD的CPU二手價格高上不少,可能因為品牌價值、市占率大等等影響。用過一陣子之後想換掉重組,二手賣掉的價格會比較好,這也是有些人購買時候的考量之一。

性價比

在不考慮品牌價值的情況下,大部分都是AMD比較值得優先考慮。如果追求遊戲幀率表現可以考慮Intel,如果是綜合使用則AMD略勝一籌。價格表紅色標註的,是比較常在各組裝板常看到的型號,會熱門的原因也是性價比高,鄉民們都算很精的,所以我們就各別來看看。

i5-10400F vs R5-3600    

最常看到的是AMD的R5-3600,目前應該也是最多人考慮的,3600是中階CPU,通常會搭前一代B450的主機板(沒換腳位)已經足夠使用,組裝起來優惠會比較多。i5-10400F則是新出,且有換腳位,要搭配新出的主機板,新出沒多久,所以組合的價格折扣還很少。兩個CPU的效能非常接近,i5-10400F遊戲和R5-3600表現接近,但3600綜合強一點,組裝起來價格也稍微便宜一點。

另外網路上搜尋到的測試,10400F遊戲幀率通常比3600高一點,這有一點要注意,Intel的主機板要Z版才能超頻包含記憶體,如果不是Z版主機板只能跑2666頻率,網路上的測試大多是用Z版的主機板,但通常10400F會配B版的主機板,因為價錢差不少,用Z版主機板CPU不能超,也用不到這麼高的配置,顯得浪費,如果是頻率2666那3600反而幀率會高一點點,但其實落差都很小,所以我就把這兩顆的遊戲性能認為是接近。

R5-3500X

這顆也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,中階最便宜的,和上一級3600比主要少了雙執行緒(6 vs 12),實體核心相同是6,多工上性能會差一點點,但是遊戲性能差不多,預算有限的話,通常會把差價一千塊拿去補給顯卡。

i7-10700K

這個CPU其實本身性價比不高,原因是K版CPU,無鎖頻所以會搭配Z開頭的主機板,Z490的主機板價位也不低,到I7水平也會搭中高階以上7000-8000價位,發熱量也高,會搭配高階空冷或者水冷。整機的花費算是高的,會選擇可能是追求高遊戲幀率或品牌喜好。

另外還有個好處,10代升級幅度比較大,所以10700K甚至還小贏9900K,而遊戲表現上又和10900K差距非常小。

R7-3700X vs i7-10700

這選項就跟前面10400F和3600的比較有點像,只是差距更小,10700幾乎是打平3700X,即使是配上B板。10700遊戲幀率微微的高一點,價格上也比較高一點,還有好處是10700帶有內顯,但CPU價位到1萬左右,除非是完全不會拿來娛樂或用不太到顯示效能的電腦,通常還是會加一張顯卡。

高階 I9 vs R9

AMD算是直接性價比較高了,3900X生產軟體方面有優勢,會作為優先選擇居多,遊戲部分Intel的10700K也和10900K差距極小,雖然生產軟體的效能還是有差距,但是價格上大多會選擇3900X。

初階 i3 vs R3

i3-10100效能介於R3-3300X和R3-3100之間,但是多了內顯,初階CPU作為文書機居多,這裡沒有列出AMD的內顯CPU,其實才應該是真正的對手,例如3200G($2900)、3400G($3400),不過這兩個還是前一代的架構和製程,i3-10100效能明顯比3400G、3200G較好,只有內顯效能輸,所以性價比還是有的。另外下一代的AMD內顯也快出了,效能應該又會有的比。

中階其他

先說R5-3600X,這一代Ryzen超頻可以提升的幅度不大,3600X比3600貴上一千多塊錢,效能大概只有差距2%,價格卻多上20%,所以顯得C/P值並不高。

i5-10600K,中階頂級的CPU,效能很高,可是價格也非常高,K版CPU如果搭上貴貴的Z版主機版(5000起跳),顯得對不起板子的價格,通常主機板要花這麼多的情況也會把CPU也一起升上去到I7等級。

i5-10500,這顆CPU通常選擇的人不多,和10400比就是花錢買0.2GHz的頻率,有點像是3600X和3600的尷尬,不過效能上差多一點有到約3-5%,但價格多了快20%,和10400F無內顯比起來又更貴一些。

i5-10400和10400F差別多了內顯。

選購方向及推薦

還是回到預算和用途,這先分成三個階級的CPU,用途分成多功能取向、遊戲取向還有多功能兼顧。

高階CPU 9000以上

高階CPU都有溫度會比較高的問題,需要使用比較好的散熱器。

生產力取向

偏向經常要剪片、轉檔、壓縮、生產力軟體等等,CPU比較吃重的工作。比較優先推薦選擇AMD的R7-3700X,性價比較高,如果有比較重的需求可以升到R9-3900X,如果軟體特別需求Intel的CPU可以選擇i7-10700。主機板建議最少有4-5千以上的等級,顯示卡則是看使用軟體調整。

遊戲娛樂取向

首選R7-3700X,遊戲表現雖然普普,但是也有一定的順暢度,另外開實況也不會有壓力。如果是很重視幀率表現的話,可以考慮i7-10700K,如果追求頂級,且預算非常充足的話可以選擇i9-10900K。這裡高階遊戲機,要搭配高階顯示卡,如2070S以上,如果顯卡不到這個等級,則建議降CPU的預算給顯示卡。

雜食多功能

結合上面,還是推R7-3700X,不外乎就是綜合表現比較好,價格也比較便宜。

中階CPU 約5千

生產力取向

如果生產力軟體只有很輕量的需求,例如假日偶爾剪剪影片,或者是當高級文書機,有需要同時開一堆視窗的需求,可以選擇R5-3600,和高階一樣,使用軟體有特別支援Intel的話可以考慮I5-10400。主機板建議搭配3千左右的,顯示卡看使用需求。

遊戲娛樂取向

首推R5-3600,其次是i5-10400F,預算有限的情況可以選3500X,這範圍的CPU在自組電腦還蠻熱門的,主要預算給顯示卡,最少到1660的等級,高則可以到2070S。3A大作基本上中階CPU就足夠順順玩。主機板也是建議搭配3千左右。

雜食多功能

依然是R5-3600,光是看各大討論版組裝區就可以得知,目前是中階CPU首選。和i5-10400F比,兩者性能很接近,3600組合會便宜一點,效能稍微贏一點。

初階CPU 約3千

出現i3和R3的個人電腦,大概就是文書機和套裝機比較可能了,主要用途是上網、看影片、打報告等,通常是使用內顯,i3-10100是可以的選擇,或者AMD前一代有內顯的3400G、3200G,但如果要選AMD,可以等他下一代準要賣了,等價錢出來再考慮也不錯。

文書機我個人偏好Intel,因為如果我要組文書機,一定是給親戚、朋友用,我想他們也沒聽過AMD,這個時候品牌價值就很重要了。

這還可以發現i3和R3其實和i5和R5最便宜的差價不大,但通常初階CPU會配更便宜的主機板,整機下來會更便宜一些。

Intel vs AMD 還有一種情況

就是電腦是給別人用的,通常在同級價錢差不了太多的時候會選擇Intel的CPU,除了前面說的品牌價值,另外的市佔率還有另一個好處,就是之前別人遇到的問題大多解決了,用的人多,先排除的問題也多。這樣的情況裝也好裝,出問題的機率更小,像是超頻記憶體來說,記憶體廠針對Intel的測試比較完整一些,在超頻記憶體的時候遇到問題機率小,這部分留到記憶體部分再聊。

另外還有很小部分的軟體、遊戲,沒有測試過AMD的環境,例如小型獨立遊戲,所以可能會有意外的bug,不過這情況現在已經算是罕見就是了。類似這種小風險,通常自己組的話可以自己解決,可是如果是幫別人組,特別是對於電腦不熟悉的朋友、親戚等,至於多不熟悉,例如開機時碰到鍵盤進入BIOS,接著就會打電話給你,說:「電腦壞了。」,差不多是這樣不熟悉。通常幫別人組是希望沒有一點意外,盡可能只要插上去就能用直接用,相對的選擇Intel這時候會方便一些。

小結

一個往上拉才發現好像打了太多啦,原本這篇只想簡單說一下型號...。

自組電腦主要用途我想大多是娛樂用途,建議預算的配置,顯示卡>>CPU>主機板,C/P值會比較高一點,原因也如前面說的現在CPU效能已經很好,除非玩遊戲還有開實況的用途,不然中階都已經夠用了,升上去影響的幅度並不會太大,不如把預算配給顯示卡。

至於主機板,高階CPU影響比較大,因為有供電能力的問題,會影響CPU的超頻效能,不太建議選太便宜的主機板。但如果是反過來,像是用比CPU貴的主機板,就有點浪費了,特別是現在動不動就換腳位,下一代CPU出了,主機板很有可能不可以沿用。


關於Intel和AMD兩個品牌的選擇,還是要看個人喜好,AMD目前看起來C/P值是比較高的,但是如果對AMD不放心,那其實多花一點點錢買同級Intel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。

最後補充一點,一個新出的CPU大概過兩、三年就掉到快一半價值了(AMD CPU降更快),效能更是貶值嚴重,例如2017的i7-7700效能還輸給2020年的i3-10100,所以效能用不到的話,可以選擇適用的等級就好。那這篇就先結束了,希望可以有點點幫助和參考價值。

下一篇



參考

Intel Core i5-10600K CPU Review & Benchmarks: Gaming, Overclocking vs. 3700X, 3600, More

Intel Core i7-10700K vs. AMD Ryzen 7 3700X & R9 3900X

Hard to Justify: Intel Core i7-10700K CPU Review & Benchmarks vs. 3900X, 3700X, 10600K

Intel Core i5 10600K vs. Ryzen 5 3600 & R7 3700X

Core i5-10400 vs. Ryzen 5 3600, Sub-$200 CPU Battle

Core i7 10700K vs Ryzen 7 3700X Test in 10 Games

i5 10600K vs i5 9600K vs Ryzen 5 3600 Test in 9 Games

原價屋估價
https://www.coolpc.com.tw/evaluate.php

欣亞電腦估價單

留言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PTT的PC_Shopping常見的代稱和術語